冶金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原材料產業,是實現制造強國的重要支撐,具有投資拉動作用大、吸納就業能力強、產業關聯度高的特點,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基本情況
?。ㄒ唬┦鹿士傮w情況
2024年冶金行業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火災、特種設備、燃氣除外)78起、死亡95人。其中,較大事故4起、死亡13人,一般事故74起、死亡82人。
與2023年相比,事故起數減少5起、同比下降6.0%,死亡人數增加1人、同比上升1.1%。
(二)行業分布情況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大類的四個中類中,2024年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排前三位依次為煉鐵、煉鋼、鐵合金冶煉,共發生事故70起、死亡87人,占事故總量的89.7%、91.6%。
與2023年相比,煉鐵事故起數同比上升10.3%,死亡人數同比上升10.4%;煉鋼事故起數同比下降10.5%,死亡人數同比上升15.8%。鐵合金冶煉事故起數同比下降16.7%,死亡人數同比下降20%。鋼壓延加工起數同比下降38.5%,死亡人數同比下降33.3%。
?。ㄈ┦鹿暑愋颓闆r
根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T 6441-1986)規定,按照事故類型分析,機械傷害、高處墜落、中毒和窒息、灼燙、物體打擊等是冶金行業高發頻發的五種事故類型,占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總量的71.8%和75.8%。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風險挑戰
一是冶金企業事故集中度依然較高
通過多年來事故統計分析來看,熔融金屬和煤氣一直是冶金行業高風險場所。多數冶金企業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熔融金屬和煤氣安全風險管控,但仍有部分企業失控漏管,存在短板和不足導致事故發生。2023年—2024年事故死亡人數中毒和窒息事故排名第一、灼燙事故排名第四,較大事故7起中3起屬于煤氣中毒事故、2起屬于熔融金屬灼燙事故,死亡20人,事故起均死亡人數高達4人,且受傷涉險人員多可能引發重大事故。
二是檢維修作業安全風險管控不到位
冶金企業檢維修作業涉及動火作業、有限空間作業、高處作業等多種危險作業,作業安全風險高。另外,近年來專業化分包越來越多,造成區域多方協同作業增加,立體或橫向交叉作業增多,作業環境復雜。此外,安全管理存在漏洞,缺乏針對性的檢維修作業方案,作業安全風險辨識不全面,危險作業安全防范措施未落實,應急處置措施實操性不強,導致檢維修作業環節工亡事故一直居高不下,主要為高處墜落、機械傷害、物體打擊事故。
三是承包商安全管理短板尚未改善
隨著冶金企業生產經營方式的不斷調整優化,專業化、精細化已成為發展趨勢,導致外包外租作業越來越普遍,承包商單位數量多、作業人員占自有員工的2—3倍,依然是冶金行業安全管理最大的痛點、難點。但當前部分冶金企業對承包商安全管理較為粗放,未將承包商單位和作業人員納入統一管理,工程、設備、生產、安全等職能部門安全管理職責尚未理清,“包而不管”“以包代管”現象較為普遍,過程安全管理仍然存在漏洞,導致承包商單位工亡事故占比一直較高。
四是現場應急處置不當導致事故擴大
事故應急處置一直是冶金企業安全管理的薄弱環節,2023年—2024年,7起較大事故中3起由于事故單位和現場人員缺乏基本的應急常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缺失個體防護器材和應急裝備,在事故致害因素未查明,也未采取可靠防護措施情況下盲目施救,從而導致傷亡擴大。
三、下一步措施
一是持續做好重大安全風險防控
2025年6月底前,推動冶金企業建立并實施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促進企業自覺主動、動態性開展事故隱患自查自糾。抓住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機遇,深入推進落后工藝技術設備、老舊裝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推進應用高溫熔融金屬區域崗位機械化、無人化,煤氣區域機器人巡檢。加快推進鋼鐵企業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數據接入和推廣應用,強化安全風險管控,實現重大事故隱患動態清零。
二是督導幫扶事故風險突出地區
結合近兩年全國冶金企業事故情況和各地企業規模,選取河北省邯鄲市、山西省長治市、山東省濟南市、重慶市長壽區、青海省海東市等5個重點市,開展部級專家指導服務,各地結合實際對本行政區域內重點企業開展指導服務,以點帶面推動企業學好用好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提升從業人員能力素質,落實重大風險管控措施。
三是提升檢維修作業風險防控能力
針對檢維修作業事故多發現狀,指導冶金企業梳理冶煉爐窯和煤氣設施檢維修等高風險檢維修作業清單,完善檢維修作業規程,加強檢維修作業安全風險辨識、安全技術交底、安全措施落實、作業過程監護等全流程安全風險管控,提升檢維修作業安全管理水平,降低事故發生概率。
四是持續強化承包商安全管理
督促冶金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深入查找承包作業事故根本性原因,界定并壓實冶金企業工程、設備、生產等業務部門承包商安全管理責任,明確從招投標、合同簽訂、人員準入、進廠前管控、作業前準備、作業中管控、考核評價、退出機制等全流程安全管理要求。
五是提升冶金企業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督促指導企業梳理熔融金屬噴濺、煤氣泄漏、高處墜落、有限空間作業等典型事故情景,完善應急救援預案體系,加強應急演練,優化現場應急疏散、救援處置等流程,提升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來源:應急管理部執法工貿局